<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信息 > 理论研究

        365限制投注额度怎么办_365bet游戏官方开户_365bet手机官网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wtjzc.com/ 2017年11月22日 来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65限制投注额度怎么办_365bet游戏官方开户_365bet手机官网 作者: 网站编辑
        摘要: 扎根文化与安边固疆王运华 在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基础性、战略性问题。这就是教育、引导广大的职工群众安心边疆、扎根边疆。自古以来,屯垦戍边首要为实边,不仅需

        扎根文化与安边固疆

        王运华

        在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基础性、战略性问题。这就是教育、引导广大的职工群众安心边疆、扎根边疆。自古以来,屯垦戍边首要为实边,不仅需要一大批人,而且还需一代接一代的屯垦人安心边疆、扎根边疆,方能成就安边、固疆的千秋大业。这个问题古人想到了,却没能做好,故留下“一代而终”的遗憾。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在考验着兵团屯垦戍边事业。“栓心留人”仍然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也是制定多项政策的落脚点。

        本文提出扎根文化的命题,是要用文化的力量引导兵团人以维稳戍边为事业,以西陲边疆为家乡,以安边固疆为己任,以兵团精神为支撑,安下心,扎下根,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地壮大兵团实力,为建设边疆、稳定边疆、保卫边疆贡献力量,真正发挥出安边固疆稳定器的作用。

        一、“一代而终”的古代屯垦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汉王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再到清王朝在新疆建省,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我们国家实现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发展,拥有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新疆的屯垦戍边功不可没!这个历史时期,屯垦戍边的重要作用不仅表现军事上,还充分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对于边疆的开发建设,对于边疆的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人们总结,揭示其深刻的内在规律得出的基本理论是: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

        当人们把历史的目光聚集在屯垦戍边事业的时候,可以进一步看到,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兴办屯垦作为治理新疆的一个大战略举措予以重视和实施,其中汉代、唐代、清代三个王朝以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治理成效大而为后人称道。当然,历史发展并不总是呈现光明的一面,其它的朝代,甚至也包含上述三个王朝在内的屯田事业发展往往呈现规模或大或小,时间或长或短,事业或兴或衰的情况,因此,在评价历代封建王朝的新疆屯垦时,时常流露出“一代而终”的惋惜。这就需要人们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揭示其内在规律,汲取历史教训,以益于今天的兵团屯垦戍边事业。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来探讨“一代而终”这一问题。

        1.错误的思想认识、思想理念直接导致屯垦事业“一代而终”。

        革命导师列宁在阐述正确的思想理论对于革命实践活动的极端重要性时,明确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应是一个社会普遍性的原则,有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古代屯垦事业“一代而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错误思想观念指导下的错误决策。东汉时期,统治者把治理新疆极端错误地认为与国家管理无关的“外事”,丢弃不顾,汉光武皇帝刘秀的办法是“闭玉门以谢西域之质,卑词币以礼匈奴之使”,面对强敌妥协、退让,实质上把新疆作为“割地赔款”牺牲品,作为妥协、退让、求和平的条件;汉章帝以“不欲疲敝中国”为由撤回新疆屯田官兵;汉和帝以“西域阻运 ,数有背叛,难相应赴”为由诏罢都护(《后汉书??西域传》)随之做出的错误判断,引发了错误决策,第一个受到毁灭性打击的是新疆屯垦事业,随即废止,农田撂荒,人员撤回内。第二个受打击的是新疆各族人民,被强敌侵占,受尽奴役、剥削、压迫。第三个受打击的是关内人民群众以及整个国家局势的动荡。匈奴在屯垦大军撤离后,趁机侵占新疆各地,随后胁迫当地军民一起沿着河西走廊向内地省份攻打、掠夺。在东汉时期,类似大的事件就有过三次,新疆的屯垦戍边也随之出现过“三兴三废”。“一代而终”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

        思想观念,一旦产生就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还会延续下去影响到后人的思想和行为。东汉时期几位君王的错误思想观念和决策造成灾难性的损失是已为事实所证实了的,但后来的朝廷仍不少有赞同者。所以对新疆的归属问题,对屯垦戍边事业认同问题一直争论不止,到了清朝末期,行将崩溃的清王朝中仍有过激烈的争辩,李鸿章曾上疏皇帝认为新疆是千里不毛之地,是一种负担,既然掠夺者想要,不如乘机给了外国人。连新疆都不想要,新疆的屯垦事业就不更会要了。分析“一代而终”的历史原因,固然有很多,而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则是思想观念上的错误。导致治理国家决策上的错误。

        2.缺乏引导人们安心边疆、扎根边疆的扎根文化。人心思归,成为“动摇军心”“一代而终”的终极因素。

        2000多年的新疆屯垦历史,不乏能给人以启迪,教育的思想火花。三国时期曹操的“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明代李贽的“屯田仍千古之策。都论述了屯垦戍边的重大意义,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体现的是报效国家的远大胸怀。班超的“大丈夫犹当效张骞,傅介子立功异域,以取封侯”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参岑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的英勇杀敌的豪情。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新疆景色的赞叹和欣赏,但在这般丰富的思想文化库存中,到极少看到表达愿以安心新疆、扎根新疆的观念或说法,如果真有这方面思想表达的话,却恰恰都是与之相反的文化????愁怨与盼归。并成为最突出最鲜明的文化主题。古代诗歌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还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类的文化作品多以新疆屯田和对敌作战为背景,抒发和表达的是忧愁、怨恨、思乡和企盼回归家乡的主题。既使在新疆工作时间较长,获取很高地位和荣誉的人,仍然也会把解甲归田,叶落归根当成自己人生最后的一个目标和愿望而不懈努力。汉代的班超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二三十岁来到新疆,屯垦戍边,建功立业,维护边疆的社会稳定几十余载,由于功劳显着被朝廷授予“定远候”,事业达到了人生的顶峰。然而就在70岁高龄的时候上疏皇帝表达自己人生的愿望却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还玉门关。”作为高级将领尚且如此,对于广大的屯田士兵又该怎样呢,大家都走了,谁又来屯垦戍边呢?当思乡和企盼回故乡成为人们的思想支撑和行动目标的时候,“一代而终”的现象,如同周期律一般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出现。

        3.屯垦官员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往往是屯垦戍边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会直接导致“一代而终”的发生。

        古代的新疆远离内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屯垦的各种事务尤其重大,紧急事务的处理,无法及时得到中央政府的指令,必须依靠屯垦官员的自主决断,这种条件下,屯垦官员的素质、品行,能力如何往往直接导致屯垦事业的成败。公元106年,任尚接替班超的职务,任西域都护,尽管班超临行前再三以自己多年经验叮嘱,但任尚心术不正,欺上瞒下,拉帮结派,打击异己,迫害忠良,甚至连跟随班超屯垦戍边多年的儿子班勇都不放过,搞阴谋诬陷,欲置班勇于死地。同时为政残暴,严重损害各族人民利益,最终引发人民反抗,使西域大乱,大好的屯垦事业毁于一旦,甚至导致西域各国与东汉王朝的对立和仇视,可谓祸国殃民。还有公元10年,朝廷命陈良屯兵车师,但陈良品行不端,大搞个人利益的小圈子,谋私利而不顾大局,重私情而丢弃原则,当匈奴军队进犯时,不思报国杀敌,却与司马韩玄、右曲候任商等人勾结通敌,谋杀戍己校尉,胁骗屯田军民投降匈奴,成为无耻的叛徒,致使屯垦事业遭受极大破坏。事实表明,屯垦戍边事业兴废重在用人,选人。使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屯垦戍边事业兴旺发达,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

        二、从转战千万里到扎根在天山的战略转变,成就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

        用先进的文化武装、教育广大指战员,确保了历史性的转折顺利完成,是先进文化传播的成功典范,也是兵团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0月王震率人民解放军进入新疆。随即展开了平叛剿匪,建立人民政权和大生产运动。三大任务中投入人力最多的是大生产运动,17万部队中有11万部队的人力用于了投入生产运动,再加上陶峙岳所部起义的国民党官兵,人则更多。

        开展大生产运动,从当时的情况看,是平抑飞涨的粮价,稳定市场,争取各族人民对共产党、解放军的信任和拥护。同时也是解放军生产自给,给新疆各族人民创造物质财富重大举措。从长远发展看,屯垦戍边,历来是治理新疆的重大战略,事实证明大生产运动为后来的生产建设兵团组建提供了思想准备,人才准备和物质条件。

        当时的驻疆部队尤其是从事大生产的部队。思想上存在许多不安心的问题。一是在延安时期,就是党中央、毛主席的卫戍部队,历经百战,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现在全国解放了,咱还得回北京当毛主席的卫戍部队去。二是家乡闹分土改,分了田,有了耕牛,如今仗打完了,该卸甲归田去过“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舒坦日子。三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建立强大而完备的国防体系,开始组建空军、海军部队。这支赤胆忠心,百练成钢部队中的党政干部自然是最理想的人选。虽然都是革命事业和工作需要,但前提是离开了新疆屯垦。

        上述三种情况,应该说是部队普遍存在的活思想。从曾任兵团副政委并主持兵团工作的张仲翰同志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其中端倪:“十万大军进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塞上风光无限好,何须争度玉门关”最后一句中的“争度两个字应该与人潮涌动,争先恐后相关联,表明想离开新疆的人是比较多的,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后来走上重要领导岗位的同志所回忆史料中看到,部队进行扎根边疆教育时,要求人人表决心。最初表态“干一年”组织不答应说太短了,又表决心“干两年”,上级还是不答应说还太短,再表决心“干三年”,还是没被通过,直到表决心干一辈子,干到死,这才顺利通过。

        现在想一想,如果不是及时、有效的开展扎根边疆的思想教育,树立起扎根边疆,建设保卫边疆的理想和信念,而让其干一两年就争度玉门关回内地,回家乡去。心散了、人走了、地荒了,就不会有后来的生产建设兵团了。就此而言,文化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为铸就兵团事业做出了贡献。它应该留给我们许多启迪和思考。

        第一,开创宏伟的事业一定要有先进文化作支撑。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王震将军在大会上的主题发言就是到新疆去,把南泥湾大生产的经验、作法运用到边疆广袤的大地,为新疆各族人民造福。部队进军新疆后,又非常富有前瞻性地提出:“新疆军队参加生产建设,不是临时克服困难,而应该从长期生产建设的观点出发。”“军队生产建设是长期的,子子孙孙的建国事业。”随后,又在第六军党代会上再次重申:“我们驻扎西陲的国防军是要长期驻屯不能换防,因此,就不能不转为劳动军状态”(《王震传》第450页,人民出版社出版)不难看出,把部队屯田看成了“子子孙孙的建国事业”是一个大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临时克服困难短期行为。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和发展就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第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转战千万里”不断的行军、作战到“屯垦在天山”长期的进行屯垦戍边,是生活、工作上历史性的转折,这样的重大转折时期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认识并不奇怪,重要的是要用正确、先进的思想文化去引导,去教育,进而凝聚广大官兵万众一心地去努力工作。当扎根边疆成为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时候。理想、信念问题及其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显得格外重要。现在回眸这一历史阶段,部队所进行的安心边疆、扎根边疆的教育是有效的、成功的。由此,开创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新篇章。

        第三,与时俱进地改进工作,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人民军队的文化的特征是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切行动听指挥,“说打就打,说走就走。”兵团文化的特征是忠诚党和人民扎根边疆,做永不移动的有生命的界碑。兵团人恰恰是与时俱进,在传承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打造着富有维稳戍边内涵的扎根文化。这里强调一点的是,对现在的兵团人而言,的确需要有意识的传承当年安心边疆、扎根边疆教育活动中的最有生命力的鲜活基因来培育、打造出能给人们自觉、自信的扎根文化。这应当是兵团事业发展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

        三、为什么要提出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的命题

        兵团走过了60年,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再提出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的问题,这就要看兵团维稳戍边的形势任务的内在要求上需不需要扎根文化?这里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在北京、上海或者河南、湖南等省、市,有没有像兵团这样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栓心留人作为一大工作目标,持续不断地对进行扎根北京、扎根上海、扎根河南、湖南的教育?几乎没有,即使有也是针对特殊的稀有的高端人才而提出的。所以扎根文化是兵团文化的一个特色。

        首先,扎根边疆是兵团文化中基本的元素。上个世纪的时候,有中央领导到兵团的边境团场调研,看后十分感慨,明确表示,兵团人在万古荒原,不毛之地建家立业,生产出许多的粮食、棉花、肉类等等,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即使不生产粮食、棉花,能够长年的呆在这里,也称得上共和国的伟大公民。我们仔细分析这段话的真正含义,试想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公民不干活呆在哪儿,就成了伟大的公民?几乎没有,也不可能。为何单单要对兵团人说这样的话呢?往根上说,是兵团人在沙漠荒原上安下了家,扎下了根,并且担当起维稳戍边、实边、安边的任务,构成了特有的扎根文化环境。扎根边疆成为兵团人最光彩、最雄伟也是最基本的文化元素。所以这个伟大的公民是要靠扎根文化去浇灌,去滋润,去培育的。

        其次,扎根文化是破解“一代而终”难题最基本的要求。汲取历史的教训,是要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解决好安不下心、扎不下根而导致“一代而终”的问题。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通过文化的自觉、自信,增强广大职工群众对屯垦戍边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确保这个千秋大业能够代代相传。

        近年来,兵团经济社会有较快的发展,职工收入有较大增长,增强了兵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但这是纵向的一个相对比较的数字,若与内地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而,栓心留人,要靠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要讲有理想,守纪律。思想文化建设这一手也要硬起来,需要更加注重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其三,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是兵团文化发展的务实之举。兵团一家主流媒体在强势栏目中展示兵团人的精神和塑造兵团人的形象时候,倾心选用两首诗或民谣来集中表达和体现。第一首:“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羊牛。”另一首为“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后一首没有说完,还有一句是“都在万古荒漠中”也许工作人员感到意境太悲凉或与现在兵团“三化”建设,小城镇的崛起不相符合,就没有再朗读下去。当然,这不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真正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的是“多少将士思乡梦”中“思乡”这个关键词上。

        通常的道理是,只有远离家乡的人才会想家,远离故乡的人才会思乡。关于“思乡梦”,集体转业的官兵中有之,随后大批支援边疆的青壮年职工中也有之,现在到兵团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志愿者和转业军人中也可能会有。作为社会存在,这种现象是真实的。但如果把“思乡梦”作为理解为兵团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特征,并以此解读兵团人的形象,兵团人的精神,那么就会与兵团一贯倡导的以边疆为家,安心边疆、扎根边疆的文化理念发生矛盾和冲突。

        在讨论兵团文化的历史生成、发展的时候,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兵团人员构成,已发生巨大变化。最初的集体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支援边疆,是有职工身份的固定单位的兵团人,而现在到兵团企业的打工者,到团场的土地承包经营者没有职工身份,没有固定职业,人口流转性大,迁移频繁,因而反映在兵团文化上就成为一种移民文化。不管这种理解正确与否,至少这种现象是值得重视的,移民最大的特点就是迁移、流动。从市场经济角度看,用工与被用工双向选择,无可厚非,从安心和扎根边疆造就一支担当起维稳戍边的历史使命高素质职工队伍角度看,面对的风险和挑战会更多一些。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兵团职工队伍中安心边疆、扎根边疆问题并没有也不会一劳永逸地解决,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便是在兵团经济不断发展,职工收入快速增长的条件,仍会有不安心边疆的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和加以引导。这也是提出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的一个理由。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人才,人口的合理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兵团人要建设边疆,稳定边疆,保卫边疆则要求安心和扎根边疆,这样一个矛盾正检验着我们处理好市场经济与特殊体制关系的能力和水平,而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的意义也在这里。

        四、扎根文化是贯穿兵团事业始终的一条红色文化主线

        兵团的红色历史、文化是很丰富厚重的,人们反复讲述、称颂的“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既高度概括了辉煌的历史,又高度提炼了兵团红色文化。尤其是四句话中的最后一句,人们在许多资料中还可以看到另一句表述叫“扎根在天山”,我们无需考证哪一句话更“准确”,却可以强烈感受到“屯垦”与“扎根”两个词的关联度是非常紧密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伴随着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维稳戍边功能的增强,我们还可以发现,扎根边疆的文化思想在促进和推动兵团事业发展中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

        党中央依据形势的判断,明确兵团的性质、地位、作用,赋予兵团特殊的使命和任务、目标,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大的举措,就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力亲为地教导,嘱托兵团人要安心边疆、扎根边疆。构成了兵团文化极为重要的内容。

        驻疆人民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后,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在关心部队的生产情况的同时,还教育和勉励驻疆官兵“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你们自己未来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建设新的新疆即是建设新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文献选编》第45页、3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把开发建设新疆当成建设自己的祖国,建设自己的家乡。

        1980年,邓小平到新疆视察工作,针对新疆暴恐、分裂事件频发,农垦职工成千上万地集体上访,纷纷回内地家乡的状况,毅然决然地决定恢复生产建设兵团。这一举措,成功地使二百多万职工群众安心于边疆,安心于兵团的维稳戍边事业,同时还像蓄水池一样,不断地吸纳内地各族群众来新疆创业,投身屯垦戍边事业。

        王震同志作为兵团事业的奠基者,始终关心兵团事业的发展。在从1980年至1991年期间,曾多次到新疆视察工作,所涉及话题最多的就是教育干部职工要安心边疆工作。1980年10月到了阿克苏、库尔勒地区,见到跟随自己进疆的老战士、老同志很直截了当问“你安不安心?”语重心长地给老同志们谈心,“屯垦戍边是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我们的农垦方针是正确的。希望老同志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安心边疆工作”(《王震传》第601页)在听取兵团的同志工作汇报后,讲到兵团的改革,经济发展也往往会落到这个主题:“你们兵团屯垦戍边,建家立业,要安下心来,不搞富怎么行呢”“这样大家都以场为家,以队为家,子子孙孙也在那里,子女上大学也学农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文献选编》131、127页)。

        1990年8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新疆工作,针对兵团发展困难人员外流严重的现象,要求兵团的干部群众“弘扬当年艰苦创业精神,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使大家看到兵团和整个新疆的发展前景,从各个方面鼓舞信心,增强凝聚力。希望大家继续扎根新疆,安心工作,把祖国边疆建设的更好!”(《兵团工作文献选编》第182页)

        2014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视察新疆与兵团的领导干部座谈时,明确表示,要坚持行政推动和市场手段相结合,支持兵团发展壮大,出台特殊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并且细心地询问;这两年人才向内地迁徙的情况是净流入还是净流出?要求兵团的同志“不辞长做新疆人。”

        党和国家始终把安心和扎根边疆问题作为兵团事业能否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问题予以重视。在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时重视这一问题,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顺利时也同样给予重视。深刻说明安心和扎根边疆,是一个关系到兵团事业发展安边固疆大局的一个基础性的战略问题,也是破解历代封建王朝“一代而终”难题的关键环节。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高度重视,并能够亲力亲为地做思想教育工作,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做好兵团工作更大的责任。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在推进兵团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建设,重视和加强职工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群众愿做新疆人,长做新疆人。

        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一贯之地教育、勉励兵团职工群众热爱新疆,扎根边疆。这个教育贯穿于兵团事业发展始终,成为兵团事业发展、兵团文化建设的一条红线。中央领导所做的指示,要求和希望,是兵团政治理论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工作指南,我们有理由、有责任打造和建设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扎根文化。

        五、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就是在全兵团上上下下形成一个扎根边疆、安居乐业的文化氛围、文化理念。扎根文化说到底就是对屯垦戍边、安边固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价值追求及其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为此,我们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对于重大的科学论断要花大力气讲清楚,讲明白,成为工作的指针。在兵团事业发展进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有过许多的重要论述和科学论断,指引着新中国的新疆屯垦戍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顺利发展。毛泽东同志的“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为全国人民的,也是为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的论述,邓小平同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兵团工作文献选编》第137页)的论述,习近平同志关于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不辞长做新疆人,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论述等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和科学论断,是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更是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思想理论的精髓和灵魂。是兵团职工群众扎根边疆,投身于屯垦戍边事业强大精神动力。正因为此,就有必要深入的研究,把这些科学的论断说清楚,说明白、说充分,以利于人们科学、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诸如,兵团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问题,表明现实生活中有削弱的因素存在,也有被削弱的可能。要加强兵团事业就不能无视这些因素和可能,需要理性分析和对待,头脑清晰、目标明确地采取有效措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切实加强兵团事业。又比如做安边固疆的稳定器的问题,首先解决的是兵团人要不辞长做新疆人,扎根边疆,实边,戍边以达到安边固疆。其次把兵团事业发展放置新疆发展的大局中认识和把握,充分认识新疆的特殊性决定着兵团的特殊性,新疆的大局决定着兵团大局。再次,如何从兵团的实际出发,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制定出战略和策略,确保这个总目标的实现,做出兵团人应有的贡献。这些问题看似简单,而要真正理解它、把握它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理论上研究和阐述,也需要在实践的不断探索及其总结。当思想理论越成熟、越明白的时候,其社会实践活动会越自觉、越富有成效。

        2.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并解决好文化建设中面对的难题。

        打造扎根文化,意在增强干部职工的文化自信和自豪,并创造出有利于兵团事业发展的文化条件和氛围。为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化解职工群众思想上不安心、不扎根的文化因素。

        关于“思乡梦”。从兵团的人口结构和职工队伍构成看,仅凭自身的人口繁衍,是远远撑不起兵团的职工队伍所需,因而,吸引内地和疆内各族群众加入到兵团职工队伍中来是大势所趋,所以,“思乡梦”现象作为一种常态而存在,我们要做的工作承认它的存在,重视这样的文化现象,并通过持久的文化教育,把“思乡梦”变为安心、扎根边疆的安边固疆梦。改革开放后,我国上亿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脱离土地,涌进城市打工,久而久之,他们在各大城市成家立业,成为城里人,他们并不会仅仅有个“思乡梦”再返回农村种地、过生活。事实告诉人们解决好兵团职工群众中的“思乡梦”问题,要靠兵团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1950年1月,王震将军在二十二兵团驻焉耆开发的二十七师干部战士大会不回避矛盾,直截了当地问战士们“你们没有讨到老婆的请举手”,看当大多数人举手时,就说“等我们在这里搞生产,搞上三五年之后,连士兵一起都要成家。”把战士们心里想说的话想做的事都说出来,使战士们安心边疆、安心生产,有了依靠。这段话并不长却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教育、引导职工群众不辞长做新疆人的时候,各级的领导干部应向王震将军哪样知道战士们想什么、盼什么,有针对性做群众工作。同时,在解决思想问题的时候,要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维护和实现好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进而使思想教育、引导的成效更加有力的彰显出来。

        关于“移民文化”。从目前的情况,把兵团文化归结为“移民文化”,仅仅是兵团文化领域的一种提法,影响力并不大,但却值得我们重视。不能简单地把内地到边疆、疆内各地区到兵团的师团工作人口多了就归结成“移民文化”。中央赋予兵团“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是要用“新疆精神”“兵团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培养,使大家成为有理想又有纪律;有屯垦戍边意识和精神又有安边固疆本能的兵团人。就像马军武那样,父辈的家乡虽在内地,自己却在边疆的边境地区扎根安家,誓言“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界河”。对兵团广大的职工群众来也应如此,把自己的理想、梦想与扎根边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实现长治久安紧密联系起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与新疆各族人民的安宁,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名屯垦戍边的坚强战士。所以,把“移民文化”转变成“熔炉文化”才是扎根文化需要做的事情。

        3.增强文化定力,在交流交往中传播先进文化。文化交流先要有根,要有定力,才可能在交流交往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对于管理的本单位职工有信心和办法,最担忧是怕外来人员中带来不正确甚至极端化的思想的干扰渗透而引发不稳定的事件。往往提出严防死守的对策。这种做法在非常时期是可以理解的。而作为生活的常态就值得思考。兵团要发挥“大熔炉”“稳定器”“示范区”的作用,就有一个文化走出去的问题。这个走出走不是组织一个演出队,去到周边的乡镇演上一两场节目就算完事了,而是要通过兵地之间、人与人之间经常的、频繁的交流,交往、交融才会达到。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曾吸引许多牧师来此传教,以图改变当地居民原始生活方式,说了许多话却收效甚微。直到二战时期,美国飞机因需中途加油,建立了个机场后,美国军人的喜怒哀乐的生活方式感染、改变和引领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向往并拥有了现代生活方式。这类文化现象在兵团早期同样也出现过。兵团职工来自五湖四海,生活的极其俭朴,家中多肥皂纸箱,木板箱作家具,以三角凳,柳条把子作床铺,呈现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上海知青到兵团后,带来了写字台,高低柜等标志着现代文明的家具后,立刻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重新认识和新选择,不仅新婚夫妇,就连成家多年的老职工也以此模式改造家庭装饰,这一新风整整影响兵团人几十年。直到九十年代初,新婚夫妇还要从上海买回成套家具才办婚礼。文化的传播,需要讲道理,更需要人们生活中的示范、影响和带动。后者的作用更持久,更强大,兵团打造扎根文化,发挥大熔炉的作用也就在这里。为此,兵团在基层文化建设中,要增强文化定力。首先,兵团工作的同志要能安下心,扎下根,安居乐业。人扎下了根,文化才能落地生根,做到了这一步才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下根,才会有定力、有力量去弘扬和传播。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够在渗透与反渗透斗争中占据主动,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统领地位,聚集起正能量。

        4.思想教育的任务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打造扎根文化,受教育的主体是基层生产、工作第一线的广大职工群众。客观上就要求思想教育、文化传播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落到实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石河子大学一个课题组成员,于2014年底至2015年初,深入南疆和田地区的乡村和兵团的团场、连队,进行文化传播方面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是上面热热闹闹,大戏不断,而基层冷冷清清,文化匮乏;上面提要求多,下任务多,讲成绩多。而基层群众却不知道的多,不明白的多,面对的困难多。形成了严重的“两张皮”的问题。这个调研报告很快引起兵团党委的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

        应当说这是一个警示,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基础不稳,地动山摇”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为什么工作中却常常忽视这个道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弄清楚我事谁?为了谁?依靠谁?是群众路线专题教育中说的最多一句话,为什么就不能落到实处呢?

        新年伊始,中央对新疆工作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坚定不移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这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总要求,总遵循,同样也是文化建设的总要求,总遵循。

        首先,制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战略布局上,始终把基层文化建设放在重中之重位置上,在解决群众受教育,得实惠的“最后一公路”的问题时,首先要解决好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从职工群众的需要出发的“最先一公里”的问题。

        其次,围绕兵团屯垦戍边的使命,安边固疆,长治久安的目标,制定基层职工群众开展文化的项目,内容和要求,力求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的精神落实在基层的工作实践中,取得好的成效。

        第三,深入群众,把握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职工群众文化需求上的所思、所盼、所忧,增强思想教育,文化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要让职工群众安心边疆、扎根边疆,我们的文化建设首先要扎根到职工群众中去,生根,开花,结果。

            单 位:兵团日报社

                    乌鲁木齐市扬子江路188号

        扎根文化与安边固疆

        王运华

        在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基础性、战略性问题。这就是教育、引导广大的职工群众安心边疆、扎根边疆。自古以来,屯垦戍边首要为实边,不仅需要一大批人,而且还需一代接一代的屯垦人安心边疆、扎根边疆,方能成就安边、固疆的千秋大业。这个问题古人想到了,却没能做好,故留下“一代而终”的遗憾。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在考验着兵团屯垦戍边事业。“栓心留人”仍然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也是制定多项政策的落脚点。

        本文提出扎根文化的命题,是要用文化的力量引导兵团人以维稳戍边为事业,以西陲边疆为家乡,以安边固疆为己任,以兵团精神为支撑,安下心,扎下根,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地壮大兵团实力,为建设边疆、稳定边疆、保卫边疆贡献力量,真正发挥出安边固疆稳定器的作用。

        一、“一代而终”的古代屯垦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汉王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再到清王朝在新疆建省,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我们国家实现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发展,拥有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新疆的屯垦戍边功不可没!这个历史时期,屯垦戍边的重要作用不仅表现军事上,还充分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对于边疆的开发建设,对于边疆的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人们总结,揭示其深刻的内在规律得出的基本理论是: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

        当人们把历史的目光聚集在屯垦戍边事业的时候,可以进一步看到,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兴办屯垦作为治理新疆的一个大战略举措予以重视和实施,其中汉代、唐代、清代三个王朝以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治理成效大而为后人称道。当然,历史发展并不总是呈现光明的一面,其它的朝代,甚至也包含上述三个王朝在内的屯田事业发展往往呈现规模或大或小,时间或长或短,事业或兴或衰的情况,因此,在评价历代封建王朝的新疆屯垦时,时常流露出“一代而终”的惋惜。这就需要人们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揭示其内在规律,汲取历史教训,以益于今天的兵团屯垦戍边事业。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来探讨“一代而终”这一问题。

        1.错误的思想认识、思想理念直接导致屯垦事业“一代而终”。

        革命导师列宁在阐述正确的思想理论对于革命实践活动的极端重要性时,明确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应是一个社会普遍性的原则,有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古代屯垦事业“一代而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错误思想观念指导下的错误决策。东汉时期,统治者把治理新疆极端错误地认为与国家管理无关的“外事”,丢弃不顾,汉光武皇帝刘秀的办法是“闭玉门以谢西域之质,卑词币以礼匈奴之使”,面对强敌妥协、退让,实质上把新疆作为“割地赔款”牺牲品,作为妥协、退让、求和平的条件;汉章帝以“不欲疲敝中国”为由撤回新疆屯田官兵;汉和帝以“西域阻运 ,数有背叛,难相应赴”为由诏罢都护(《后汉书??西域传》)随之做出的错误判断,引发了错误决策,第一个受到毁灭性打击的是新疆屯垦事业,随即废止,农田撂荒,人员撤回内。第二个受打击的是新疆各族人民,被强敌侵占,受尽奴役、剥削、压迫。第三个受打击的是关内人民群众以及整个国家局势的动荡。匈奴在屯垦大军撤离后,趁机侵占新疆各地,随后胁迫当地军民一起沿着河西走廊向内地省份攻打、掠夺。在东汉时期,类似大的事件就有过三次,新疆的屯垦戍边也随之出现过“三兴三废”。“一代而终”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

        思想观念,一旦产生就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还会延续下去影响到后人的思想和行为。东汉时期几位君王的错误思想观念和决策造成灾难性的损失是已为事实所证实了的,但后来的朝廷仍不少有赞同者。所以对新疆的归属问题,对屯垦戍边事业认同问题一直争论不止,到了清朝末期,行将崩溃的清王朝中仍有过激烈的争辩,李鸿章曾上疏皇帝认为新疆是千里不毛之地,是一种负担,既然掠夺者想要,不如乘机给了外国人。连新疆都不想要,新疆的屯垦事业就不更会要了。分析“一代而终”的历史原因,固然有很多,而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则是思想观念上的错误。导致治理国家决策上的错误。

        2.缺乏引导人们安心边疆、扎根边疆的扎根文化。人心思归,成为“动摇军心”“一代而终”的终极因素。

        2000多年的新疆屯垦历史,不乏能给人以启迪,教育的思想火花。三国时期曹操的“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明代李贽的“屯田仍千古之策。都论述了屯垦戍边的重大意义,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体现的是报效国家的远大胸怀。班超的“大丈夫犹当效张骞,傅介子立功异域,以取封侯”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参岑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的英勇杀敌的豪情。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新疆景色的赞叹和欣赏,但在这般丰富的思想文化库存中,到极少看到表达愿以安心新疆、扎根新疆的观念或说法,如果真有这方面思想表达的话,却恰恰都是与之相反的文化????愁怨与盼归。并成为最突出最鲜明的文化主题。古代诗歌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还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类的文化作品多以新疆屯田和对敌作战为背景,抒发和表达的是忧愁、怨恨、思乡和企盼回归家乡的主题。既使在新疆工作时间较长,获取很高地位和荣誉的人,仍然也会把解甲归田,叶落归根当成自己人生最后的一个目标和愿望而不懈努力。汉代的班超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二三十岁来到新疆,屯垦戍边,建功立业,维护边疆的社会稳定几十余载,由于功劳显着被朝廷授予“定远候”,事业达到了人生的顶峰。然而就在70岁高龄的时候上疏皇帝表达自己人生的愿望却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还玉门关。”作为高级将领尚且如此,对于广大的屯田士兵又该怎样呢,大家都走了,谁又来屯垦戍边呢?当思乡和企盼回故乡成为人们的思想支撑和行动目标的时候,“一代而终”的现象,如同周期律一般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出现。

        3.屯垦官员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往往是屯垦戍边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会直接导致“一代而终”的发生。

        古代的新疆远离内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屯垦的各种事务尤其重大,紧急事务的处理,无法及时得到中央政府的指令,必须依靠屯垦官员的自主决断,这种条件下,屯垦官员的素质、品行,能力如何往往直接导致屯垦事业的成败。公元106年,任尚接替班超的职务,任西域都护,尽管班超临行前再三以自己多年经验叮嘱,但任尚心术不正,欺上瞒下,拉帮结派,打击异己,迫害忠良,甚至连跟随班超屯垦戍边多年的儿子班勇都不放过,搞阴谋诬陷,欲置班勇于死地。同时为政残暴,严重损害各族人民利益,最终引发人民反抗,使西域大乱,大好的屯垦事业毁于一旦,甚至导致西域各国与东汉王朝的对立和仇视,可谓祸国殃民。还有公元10年,朝廷命陈良屯兵车师,但陈良品行不端,大搞个人利益的小圈子,谋私利而不顾大局,重私情而丢弃原则,当匈奴军队进犯时,不思报国杀敌,却与司马韩玄、右曲候任商等人勾结通敌,谋杀戍己校尉,胁骗屯田军民投降匈奴,成为无耻的叛徒,致使屯垦事业遭受极大破坏。事实表明,屯垦戍边事业兴废重在用人,选人。使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屯垦戍边事业兴旺发达,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

        二、从转战千万里到扎根在天山的战略转变,成就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

        用先进的文化武装、教育广大指战员,确保了历史性的转折顺利完成,是先进文化传播的成功典范,也是兵团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0月王震率人民解放军进入新疆。随即展开了平叛剿匪,建立人民政权和大生产运动。三大任务中投入人力最多的是大生产运动,17万部队中有11万部队的人力用于了投入生产运动,再加上陶峙岳所部起义的国民党官兵,人则更多。

        开展大生产运动,从当时的情况看,是平抑飞涨的粮价,稳定市场,争取各族人民对共产党、解放军的信任和拥护。同时也是解放军生产自给,给新疆各族人民创造物质财富重大举措。从长远发展看,屯垦戍边,历来是治理新疆的重大战略,事实证明大生产运动为后来的生产建设兵团组建提供了思想准备,人才准备和物质条件。

        当时的驻疆部队尤其是从事大生产的部队。思想上存在许多不安心的问题。一是在延安时期,就是党中央、毛主席的卫戍部队,历经百战,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现在全国解放了,咱还得回北京当毛主席的卫戍部队去。二是家乡闹分土改,分了田,有了耕牛,如今仗打完了,该卸甲归田去过“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舒坦日子。三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建立强大而完备的国防体系,开始组建空军、海军部队。这支赤胆忠心,百练成钢部队中的党政干部自然是最理想的人选。虽然都是革命事业和工作需要,但前提是离开了新疆屯垦。

        上述三种情况,应该说是部队普遍存在的活思想。从曾任兵团副政委并主持兵团工作的张仲翰同志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其中端倪:“十万大军进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塞上风光无限好,何须争度玉门关”最后一句中的“争度两个字应该与人潮涌动,争先恐后相关联,表明想离开新疆的人是比较多的,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后来走上重要领导岗位的同志所回忆史料中看到,部队进行扎根边疆教育时,要求人人表决心。最初表态“干一年”组织不答应说太短了,又表决心“干两年”,上级还是不答应说还太短,再表决心“干三年”,还是没被通过,直到表决心干一辈子,干到死,这才顺利通过。

        现在想一想,如果不是及时、有效的开展扎根边疆的思想教育,树立起扎根边疆,建设保卫边疆的理想和信念,而让其干一两年就争度玉门关回内地,回家乡去。心散了、人走了、地荒了,就不会有后来的生产建设兵团了。就此而言,文化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为铸就兵团事业做出了贡献。它应该留给我们许多启迪和思考。

        第一,开创宏伟的事业一定要有先进文化作支撑。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王震将军在大会上的主题发言就是到新疆去,把南泥湾大生产的经验、作法运用到边疆广袤的大地,为新疆各族人民造福。部队进军新疆后,又非常富有前瞻性地提出:“新疆军队参加生产建设,不是临时克服困难,而应该从长期生产建设的观点出发。”“军队生产建设是长期的,子子孙孙的建国事业。”随后,又在第六军党代会上再次重申:“我们驻扎西陲的国防军是要长期驻屯不能换防,因此,就不能不转为劳动军状态”(《王震传》第450页,人民出版社出版)不难看出,把部队屯田看成了“子子孙孙的建国事业”是一个大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临时克服困难短期行为。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和发展就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第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转战千万里”不断的行军、作战到“屯垦在天山”长期的进行屯垦戍边,是生活、工作上历史性的转折,这样的重大转折时期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认识并不奇怪,重要的是要用正确、先进的思想文化去引导,去教育,进而凝聚广大官兵万众一心地去努力工作。当扎根边疆成为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时候。理想、信念问题及其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显得格外重要。现在回眸这一历史阶段,部队所进行的安心边疆、扎根边疆的教育是有效的、成功的。由此,开创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新篇章。

        第三,与时俱进地改进工作,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人民军队的文化的特征是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切行动听指挥,“说打就打,说走就走。”兵团文化的特征是忠诚党和人民扎根边疆,做永不移动的有生命的界碑。兵团人恰恰是与时俱进,在传承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打造着富有维稳戍边内涵的扎根文化。这里强调一点的是,对现在的兵团人而言,的确需要有意识的传承当年安心边疆、扎根边疆教育活动中的最有生命力的鲜活基因来培育、打造出能给人们自觉、自信的扎根文化。这应当是兵团事业发展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

        三、为什么要提出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的命题

        兵团走过了60年,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再提出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的问题,这就要看兵团维稳戍边的形势任务的内在要求上需不需要扎根文化?这里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在北京、上海或者河南、湖南等省、市,有没有像兵团这样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栓心留人作为一大工作目标,持续不断地对进行扎根北京、扎根上海、扎根河南、湖南的教育?几乎没有,即使有也是针对特殊的稀有的高端人才而提出的。所以扎根文化是兵团文化的一个特色。

        首先,扎根边疆是兵团文化中基本的元素。上个世纪的时候,有中央领导到兵团的边境团场调研,看后十分感慨,明确表示,兵团人在万古荒原,不毛之地建家立业,生产出许多的粮食、棉花、肉类等等,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即使不生产粮食、棉花,能够长年的呆在这里,也称得上共和国的伟大公民。我们仔细分析这段话的真正含义,试想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公民不干活呆在哪儿,就成了伟大的公民?几乎没有,也不可能。为何单单要对兵团人说这样的话呢?往根上说,是兵团人在沙漠荒原上安下了家,扎下了根,并且担当起维稳戍边、实边、安边的任务,构成了特有的扎根文化环境。扎根边疆成为兵团人最光彩、最雄伟也是最基本的文化元素。所以这个伟大的公民是要靠扎根文化去浇灌,去滋润,去培育的。

        其次,扎根文化是破解“一代而终”难题最基本的要求。汲取历史的教训,是要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解决好安不下心、扎不下根而导致“一代而终”的问题。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通过文化的自觉、自信,增强广大职工群众对屯垦戍边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确保这个千秋大业能够代代相传。

        近年来,兵团经济社会有较快的发展,职工收入有较大增长,增强了兵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但这是纵向的一个相对比较的数字,若与内地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而,栓心留人,要靠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要讲有理想,守纪律。思想文化建设这一手也要硬起来,需要更加注重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其三,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是兵团文化发展的务实之举。兵团一家主流媒体在强势栏目中展示兵团人的精神和塑造兵团人的形象时候,倾心选用两首诗或民谣来集中表达和体现。第一首:“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羊牛。”另一首为“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后一首没有说完,还有一句是“都在万古荒漠中”也许工作人员感到意境太悲凉或与现在兵团“三化”建设,小城镇的崛起不相符合,就没有再朗读下去。当然,这不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真正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的是“多少将士思乡梦”中“思乡”这个关键词上。

        通常的道理是,只有远离家乡的人才会想家,远离故乡的人才会思乡。关于“思乡梦”,集体转业的官兵中有之,随后大批支援边疆的青壮年职工中也有之,现在到兵团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志愿者和转业军人中也可能会有。作为社会存在,这种现象是真实的。但如果把“思乡梦”作为理解为兵团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特征,并以此解读兵团人的形象,兵团人的精神,那么就会与兵团一贯倡导的以边疆为家,安心边疆、扎根边疆的文化理念发生矛盾和冲突。

        在讨论兵团文化的历史生成、发展的时候,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兵团人员构成,已发生巨大变化。最初的集体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支援边疆,是有职工身份的固定单位的兵团人,而现在到兵团企业的打工者,到团场的土地承包经营者没有职工身份,没有固定职业,人口流转性大,迁移频繁,因而反映在兵团文化上就成为一种移民文化。不管这种理解正确与否,至少这种现象是值得重视的,移民最大的特点就是迁移、流动。从市场经济角度看,用工与被用工双向选择,无可厚非,从安心和扎根边疆造就一支担当起维稳戍边的历史使命高素质职工队伍角度看,面对的风险和挑战会更多一些。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兵团职工队伍中安心边疆、扎根边疆问题并没有也不会一劳永逸地解决,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便是在兵团经济不断发展,职工收入快速增长的条件,仍会有不安心边疆的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和加以引导。这也是提出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的一个理由。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人才,人口的合理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兵团人要建设边疆,稳定边疆,保卫边疆则要求安心和扎根边疆,这样一个矛盾正检验着我们处理好市场经济与特殊体制关系的能力和水平,而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的意义也在这里。

        四、扎根文化是贯穿兵团事业始终的一条红色文化主线

        兵团的红色历史、文化是很丰富厚重的,人们反复讲述、称颂的“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既高度概括了辉煌的历史,又高度提炼了兵团红色文化。尤其是四句话中的最后一句,人们在许多资料中还可以看到另一句表述叫“扎根在天山”,我们无需考证哪一句话更“准确”,却可以强烈感受到“屯垦”与“扎根”两个词的关联度是非常紧密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伴随着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维稳戍边功能的增强,我们还可以发现,扎根边疆的文化思想在促进和推动兵团事业发展中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

        党中央依据形势的判断,明确兵团的性质、地位、作用,赋予兵团特殊的使命和任务、目标,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大的举措,就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力亲为地教导,嘱托兵团人要安心边疆、扎根边疆。构成了兵团文化极为重要的内容。

        驻疆人民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后,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在关心部队的生产情况的同时,还教育和勉励驻疆官兵“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你们自己未来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建设新的新疆即是建设新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文献选编》第45页、3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把开发建设新疆当成建设自己的祖国,建设自己的家乡。

        1980年,邓小平到新疆视察工作,针对新疆暴恐、分裂事件频发,农垦职工成千上万地集体上访,纷纷回内地家乡的状况,毅然决然地决定恢复生产建设兵团。这一举措,成功地使二百多万职工群众安心于边疆,安心于兵团的维稳戍边事业,同时还像蓄水池一样,不断地吸纳内地各族群众来新疆创业,投身屯垦戍边事业。

        王震同志作为兵团事业的奠基者,始终关心兵团事业的发展。在从1980年至1991年期间,曾多次到新疆视察工作,所涉及话题最多的就是教育干部职工要安心边疆工作。1980年10月到了阿克苏、库尔勒地区,见到跟随自己进疆的老战士、老同志很直截了当问“你安不安心?”语重心长地给老同志们谈心,“屯垦戍边是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我们的农垦方针是正确的。希望老同志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安心边疆工作”(《王震传》第601页)在听取兵团的同志工作汇报后,讲到兵团的改革,经济发展也往往会落到这个主题:“你们兵团屯垦戍边,建家立业,要安下心来,不搞富怎么行呢”“这样大家都以场为家,以队为家,子子孙孙也在那里,子女上大学也学农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文献选编》131、127页)。

        1990年8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新疆工作,针对兵团发展困难人员外流严重的现象,要求兵团的干部群众“弘扬当年艰苦创业精神,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使大家看到兵团和整个新疆的发展前景,从各个方面鼓舞信心,增强凝聚力。希望大家继续扎根新疆,安心工作,把祖国边疆建设的更好!”(《兵团工作文献选编》第182页)

        2014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视察新疆与兵团的领导干部座谈时,明确表示,要坚持行政推动和市场手段相结合,支持兵团发展壮大,出台特殊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并且细心地询问;这两年人才向内地迁徙的情况是净流入还是净流出?要求兵团的同志“不辞长做新疆人。”

        党和国家始终把安心和扎根边疆问题作为兵团事业能否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问题予以重视。在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时重视这一问题,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顺利时也同样给予重视。深刻说明安心和扎根边疆,是一个关系到兵团事业发展安边固疆大局的一个基础性的战略问题,也是破解历代封建王朝“一代而终”难题的关键环节。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高度重视,并能够亲力亲为地做思想教育工作,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做好兵团工作更大的责任。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在推进兵团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建设,重视和加强职工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群众愿做新疆人,长做新疆人。

        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一贯之地教育、勉励兵团职工群众热爱新疆,扎根边疆。这个教育贯穿于兵团事业发展始终,成为兵团事业发展、兵团文化建设的一条红线。中央领导所做的指示,要求和希望,是兵团政治理论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工作指南,我们有理由、有责任打造和建设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扎根文化。

        五、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打造和建设扎根文化就是在全兵团上上下下形成一个扎根边疆、安居乐业的文化氛围、文化理念。扎根文化说到底就是对屯垦戍边、安边固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价值追求及其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为此,我们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对于重大的科学论断要花大力气讲清楚,讲明白,成为工作的指针。在兵团事业发展进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有过许多的重要论述和科学论断,指引着新中国的新疆屯垦戍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顺利发展。毛泽东同志的“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为全国人民的,也是为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的论述,邓小平同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兵团工作文献选编》第137页)的论述,习近平同志关于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不辞长做新疆人,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论述等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和科学论断,是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更是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思想理论的精髓和灵魂。是兵团职工群众扎根边疆,投身于屯垦戍边事业强大精神动力。正因为此,就有必要深入的研究,把这些科学的论断说清楚,说明白、说充分,以利于人们科学、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诸如,兵团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问题,表明现实生活中有削弱的因素存在,也有被削弱的可能。要加强兵团事业就不能无视这些因素和可能,需要理性分析和对待,头脑清晰、目标明确地采取有效措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切实加强兵团事业。又比如做安边固疆的稳定器的问题,首先解决的是兵团人要不辞长做新疆人,扎根边疆,实边,戍边以达到安边固疆。其次把兵团事业发展放置新疆发展的大局中认识和把握,充分认识新疆的特殊性决定着兵团的特殊性,新疆的大局决定着兵团大局。再次,如何从兵团的实际出发,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制定出战略和策略,确保这个总目标的实现,做出兵团人应有的贡献。这些问题看似简单,而要真正理解它、把握它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理论上研究和阐述,也需要在实践的不断探索及其总结。当思想理论越成熟、越明白的时候,其社会实践活动会越自觉、越富有成效。

        2.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并解决好文化建设中面对的难题。

        打造扎根文化,意在增强干部职工的文化自信和自豪,并创造出有利于兵团事业发展的文化条件和氛围。为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化解职工群众思想上不安心、不扎根的文化因素。

        关于“思乡梦”。从兵团的人口结构和职工队伍构成看,仅凭自身的人口繁衍,是远远撑不起兵团的职工队伍所需,因而,吸引内地和疆内各族群众加入到兵团职工队伍中来是大势所趋,所以,“思乡梦”现象作为一种常态而存在,我们要做的工作承认它的存在,重视这样的文化现象,并通过持久的文化教育,把“思乡梦”变为安心、扎根边疆的安边固疆梦。改革开放后,我国上亿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脱离土地,涌进城市打工,久而久之,他们在各大城市成家立业,成为城里人,他们并不会仅仅有个“思乡梦”再返回农村种地、过生活。事实告诉人们解决好兵团职工群众中的“思乡梦”问题,要靠兵团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1950年1月,王震将军在二十二兵团驻焉耆开发的二十七师干部战士大会不回避矛盾,直截了当地问战士们“你们没有讨到老婆的请举手”,看当大多数人举手时,就说“等我们在这里搞生产,搞上三五年之后,连士兵一起都要成家。”把战士们心里想说的话想做的事都说出来,使战士们安心边疆、安心生产,有了依靠。这段话并不长却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教育、引导职工群众不辞长做新疆人的时候,各级的领导干部应向王震将军哪样知道战士们想什么、盼什么,有针对性做群众工作。同时,在解决思想问题的时候,要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维护和实现好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进而使思想教育、引导的成效更加有力的彰显出来。

        关于“移民文化”。从目前的情况,把兵团文化归结为“移民文化”,仅仅是兵团文化领域的一种提法,影响力并不大,但却值得我们重视。不能简单地把内地到边疆、疆内各地区到兵团的师团工作人口多了就归结成“移民文化”。中央赋予兵团“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是要用“新疆精神”“兵团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培养,使大家成为有理想又有纪律;有屯垦戍边意识和精神又有安边固疆本能的兵团人。就像马军武那样,父辈的家乡虽在内地,自己却在边疆的边境地区扎根安家,誓言“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界河”。对兵团广大的职工群众来也应如此,把自己的理想、梦想与扎根边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实现长治久安紧密联系起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与新疆各族人民的安宁,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名屯垦戍边的坚强战士。所以,把“移民文化”转变成“熔炉文化”才是扎根文化需要做的事情。

        3.增强文化定力,在交流交往中传播先进文化。文化交流先要有根,要有定力,才可能在交流交往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对于管理的本单位职工有信心和办法,最担忧是怕外来人员中带来不正确甚至极端化的思想的干扰渗透而引发不稳定的事件。往往提出严防死守的对策。这种做法在非常时期是可以理解的。而作为生活的常态就值得思考。兵团要发挥“大熔炉”“稳定器”“示范区”的作用,就有一个文化走出去的问题。这个走出走不是组织一个演出队,去到周边的乡镇演上一两场节目就算完事了,而是要通过兵地之间、人与人之间经常的、频繁的交流,交往、交融才会达到。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曾吸引许多牧师来此传教,以图改变当地居民原始生活方式,说了许多话却收效甚微。直到二战时期,美国飞机因需中途加油,建立了个机场后,美国军人的喜怒哀乐的生活方式感染、改变和引领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向往并拥有了现代生活方式。这类文化现象在兵团早期同样也出现过。兵团职工来自五湖四海,生活的极其俭朴,家中多肥皂纸箱,木板箱作家具,以三角凳,柳条把子作床铺,呈现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上海知青到兵团后,带来了写字台,高低柜等标志着现代文明的家具后,立刻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重新认识和新选择,不仅新婚夫妇,就连成家多年的老职工也以此模式改造家庭装饰,这一新风整整影响兵团人几十年。直到九十年代初,新婚夫妇还要从上海买回成套家具才办婚礼。文化的传播,需要讲道理,更需要人们生活中的示范、影响和带动。后者的作用更持久,更强大,兵团打造扎根文化,发挥大熔炉的作用也就在这里。为此,兵团在基层文化建设中,要增强文化定力。首先,兵团工作的同志要能安下心,扎下根,安居乐业。人扎下了根,文化才能落地生根,做到了这一步才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下根,才会有定力、有力量去弘扬和传播。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够在渗透与反渗透斗争中占据主动,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统领地位,聚集起正能量。

        4.思想教育的任务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打造扎根文化,受教育的主体是基层生产、工作第一线的广大职工群众。客观上就要求思想教育、文化传播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落到实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石河子大学一个课题组成员,于2014年底至2015年初,深入南疆和田地区的乡村和兵团的团场、连队,进行文化传播方面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是上面热热闹闹,大戏不断,而基层冷冷清清,文化匮乏;上面提要求多,下任务多,讲成绩多。而基层群众却不知道的多,不明白的多,面对的困难多。形成了严重的“两张皮”的问题。这个调研报告很快引起兵团党委的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

        应当说这是一个警示,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基础不稳,地动山摇”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为什么工作中却常常忽视这个道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弄清楚我事谁?为了谁?依靠谁?是群众路线专题教育中说的最多一句话,为什么就不能落到实处呢?

        新年伊始,中央对新疆工作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坚定不移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这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总要求,总遵循,同样也是文化建设的总要求,总遵循。

        首先,制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战略布局上,始终把基层文化建设放在重中之重位置上,在解决群众受教育,得实惠的“最后一公路”的问题时,首先要解决好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从职工群众的需要出发的“最先一公里”的问题。

        其次,围绕兵团屯垦戍边的使命,安边固疆,长治久安的目标,制定基层职工群众开展文化的项目,内容和要求,力求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的精神落实在基层的工作实践中,取得好的成效。

        第三,深入群众,把握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职工群众文化需求上的所思、所盼、所忧,增强思想教育,文化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要让职工群众安心边疆、扎根边疆,我们的文化建设首先要扎根到职工群众中去,生根,开花,结果。

           

        Copyright 1990 - 2022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京ICP备1301669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75号 | 365限制投注额度怎么办

        365限制投注额度怎么办_365bet游戏官方开户_365bet手机官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