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是消除贫困的治本之策,是斩断穷根、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战略举措,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成才,同时也为脱贫攻坚总结经验,为上级领导研究问题,提出对策提供参考,今年10月中旬,广西壮族自治区365限制投注额度怎么办_365bet游戏官方开户_365bet手机官网主任张少康同志与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三级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深入到百色市田阳县百育镇开展了教育扶贫专题调研。这次专题调研,学习运用毛泽东同志《长岗乡调查》和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同志的《田阳县农民工调查》等调查报告的方法,先后在百育镇政府和村多次召开了有基层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同志、学校代表和教育扶贫户、典型脱贫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走访调查了学校、行政村及村文化书屋,重点扶贫户,并详实查看了农户家中的《脱贫攻坚精准帮扶手册》,还到田间地头访问群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调研组总结分析了当前百育镇以及整个田阳县教育扶贫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找出了存在问题。下面是这次调研情况的报告,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及成效
百色市田阳县百育镇地处广西西部、右江河谷中部,属老、少、边、山、穷地区。全镇总面积132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62个自然屯,总人口2.78万人。这里既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着名的百色起义革命老根据地,又是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该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盛产香米、香芒、香蕉、小番茄等拳头产品,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处边疆,直到2012年以前,多数村屯还处在贫困状态。2014年全镇有农业人口7070户2816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94户1887人,到目前为止已脱贫退档451户1428人,预测到今年底尚有未脱贫143户459人,贫困发生率为1.63%。这四年间按年份脱贫退档分别为:2014年87户282人,2015年63户213人,2016年228户642人,2017年73户291人(预测数)。目前,百育镇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所(含教学点),教学班42个,在校生1471人,教职工77人。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在校生贫困户261户331人,其中留守儿童135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百育镇依托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及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坚持把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起来,以此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来抓,实施“一个结合,三个‘都不能少’,两个确保”工程,走出了一条以教育扶贫为优先、以产业扶贫为基础,以精准扶贫为重点,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同频共振的地方特色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新路子。教育扶贫成效明显,产业扶贫不断加大,精准扶贫不断深化,全镇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据统计,2016年全镇人均生产总值达28607.01元,是2012年的近1倍;农民人均收入达13982元,比2012年增加5422元。今年上半年,全镇人均生产总值达16504.07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3587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8.7%。
几年来,百育镇教育扶贫工作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把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精准扶贫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百育镇本着“教育扶贫、扶贫扶智”的理念,充分利用本镇邻近县城的区位优势和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直接辐射功能,有计划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渠道将教育扶贫融入产业扶贫之中。如镇、村两级党政组织及有关部门利用每年国家和自治区在当地举办农业科技博览会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有关宣传教育活动;各级金融部门不断扩大信贷覆盖面,让贫困家庭学生户通过小额信贷、带资入股的办法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各村屯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通过加大教育科技含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规模经营;各学校和文化室、文化书屋通过发挥阵地作用传播文化科技知识。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使贫困户从中受益。据统计,目前全镇种植优质芒果达5.7万亩,户均有芒果7.73亩,人均有芒果2.1亩。今年全镇种植西红柿6.4万亩,总产量约12.8 万吨,户均种植西红柿 8.68 亩,户均收入22738.94 元。
(二)狠抓控辍保学,适龄少年儿童入学“一个都不能少”。为了从根本上斩断穷根,确保适龄少年儿童一个都不少地接受学校教育,百育镇建立健全了“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控辍保学工作长效机制和“教育部门—学校—教师”控辍保学网络,严格目标管理,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状》,做到政府、村委、学校三级联动,帮扶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建立干部、教师结对帮扶贫困户子女,社会志愿者与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建立教师“一对一”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保证做到政策宣传到户、帮扶措施落实到户。并且做到随时跟踪、动员辍学学生返校就学,从而确保了全镇适龄儿童入学“一个都不能少”。目前全镇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共1422人,比2012年增加260人,义务教育普及入学率、学前教育普及入园率均为100%。今年小学毕业升初中升学率为100%,比2012年增长5%。
(三)落实资助政策,帮扶贫困家庭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百育镇大力宣传并实施学前教育入园补贴、寄宿生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国家资助金等各项教育资金项目,促使贫困子女都能安心在校学习,没有发生因贫辍学现象。仅去年一年,全镇在校学生享受学前入园补贴、寄宿生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等各项教育资助的就达203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受助59人次,受助金额101500元。各项资助政策的落实,保障了贫困学生平等接受教育,为实现教育扶贫全覆盖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改善办学条件,帮扶义务教育学校项目“一个都不能少”。2012年以来,百育镇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帮扶计划,促进了全镇教育均衡发展。与此同时,全镇通过整合优化办学,撤并了百育二中一所中学6个班268人,增办了百育小学一所小学5个班207人。通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帮扶项目“一个都不能少”,各村小学和教学点育人环境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幼儿园帮扶计划也得以有效实施,还新建一所百育中心幼儿园,共有9个班,受益幼儿达336人。
(五)加强技能培训,确保贫困家庭掌握实用技术。百育镇坚持以“两后生”(即: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及青壮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大力抓好“两后生”培训项目和扶贫短期技能培训“引擎行动”示范项目的落实,确保了贫困户能够掌握实用技术,深受贫困群众欢迎。近年来,仅百育村就有4人初中毕业后或高中毕业后到广西工业技术学院培训一年,结业回来后有3人进入田东锦江工业园区就业。去年还举办了两期短期培训班,共有250人到海南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订单农业和芒果种植、番茄嫁接等,培训回来后带动其他农户科学种植,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六)健全教育关爱体系,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百育镇创新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通过“心连心”、“结对帮扶”、“面对面”沟通交流和“肩并肩”关爱救助等措施,切实筑牢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家园。截至目前为止,全镇外出务工2123人,随亲外出子女176人,留守儿童152人,留守儿童无一人辍学,实现了连续3年小学留守适龄儿童、初中留守适龄少年零辍学。百育镇妇联、团委还牵头有关单位向全镇发出倡议,征集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爱心哥哥”、“爱心姐姐”,建立“代理家长”队伍,通过开展“五个一”(即“代理家长”每个至少与留守儿童联系一次,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辅导留守儿童一次作业、与监护人联系一次、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活动,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截至目前,全镇已向留守儿童发放爱心联系卡1600多张,解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520多件次。
二、主要经验及启示
(一)领导重视,思想统一,亲力亲为。
百育镇党政领导对教育扶贫十分重视,思想统一,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优先任务来抓。多年来,镇党委、政府注重解决好基层领导和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现在的发展看资源,未来的发展看教育”;只有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优先完成的重要任务,并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才能真正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也才能最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多年的实践也使大家体会到,贫困地区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在于人口素质不高,缺乏文化知识和技能。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全镇各级领导挂帅出征,亲力亲为,实行了严格的责任制,坚持镇领导分工负责到村和学校,村干部和学校领导责任落实到户、到人,真正做到了一级抓一级,确保教育扶贫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同时,把教育扶贫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各单位及每个干部年终绩效考评,强化评价奖惩和责任追究。百育镇教育扶贫经验启示之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高度负责,身先士卒,是做好教育扶贫工作的前提。
(二)建档立卡,落实帮扶,责任到人。
为了使帮扶工作落实到位,百育镇在完成贫困家庭学生建档立卡全覆盖的基础上,把镇机关干部和镇直单位干部分配挂村,落实帮扶到户、到人,帮扶实现全覆盖。同时,还确保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贫困学生都有结对帮扶对象。建立健全全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信息系统,有效地促进了帮扶任务的完成。例如,百育镇百育村东干屯贫困学生家庭户李勇,于2015年通过扶贫精准识别列入建档立卡户,全家人口3人,其妻子何金桂患慢性病长期服药,女儿李甜甜现在田阳三中就读。原来他家只有3分责任地,后来借款2万元承包村里转包的10亩田地种水稻、西红柿,日子过得很拮据。2016年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顺利获得了银行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用于带资入股,每年获分红5000元。村里还按政策落实该户享受低保,并让他加入了村里成立的育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享受国家扶持的3000元入股资金并获得了分红,女儿还获得寄宿生生活补贴每学期650元。该户已经脱贫在望,该村也较好的完成了年度帮扶任务。当自治区365限制投注额度怎么办_365bet游戏官方开户_365bet手机官网主任张少康入户调查访问时,何金桂深有感触地说:“百育镇政府派来的帮扶干部黄海燕对我们一家关怀备至,隔三差五就到家里嘘寒问暖,就像自己的亲大哥似的,不仅给我们买来了芒果苗、化肥和农药,而且帮助解决了我家很多实际困难,我们决不会因贫困而放弃小孩的学习教育。”百育镇教育扶贫经验启示之二:建档立卡,实行干部帮扶到户到人责任制,是做好教育扶贫工作的关键。
(三)各界参与,形成合力,贫困户自强。
教育扶贫既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需要大家参与的社会工程。百育镇党委、政府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扶贫上下功夫。一是号召全社会关爱贫困学生,关心教育事业,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大力宣传和表彰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的善行义举。二是在改善办学条件的筹集资金上,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即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资助一点或奖励一点,挂村单位帮扶一点,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一点和社会募捐一点。2014年至2016年,仅县财政安排并及时拨付给百育镇逸夫小学的资金投入近400万元,其中2016年比2012年投入多100万元。三是引导学生家庭自重自强。为了斩断穷根,学生家庭始终都把孩子教育放在优先位置来安排。有的为了供孩子上学读书而不顾吃住条件,集中资金供儿女读书。如百育村百鸾屯彭庆刚户,房子建起了几年一直忍着没装修,把钱优先用来供两个女儿读书。有的日夜奔波劳碌为了孩子读书。如七联村那立屯廖丽仙户,家中只有孤儿寡母3人,大女儿高中毕业后去广东打工,小儿子还在读小学四年级。廖丽仙一个人每天晚上10点钟到第二天凌晨6点钟都要在镇上的百育米粉厂干活,一直在流水线上站足8个小时,下班后还要赶在7点钟前把小儿子送到县城上学,然后再赶回家干农活到下午三、四点钟才能歇一会儿,到下午放学时间又必须赶到县城接小儿子回家,晚上等到小儿子睡着又出门干活。为儿子读书铆足了劲。有的学生自强不息,再苦再难也要坚持把书读好。如七联村濑鄂屯钟朝仕女儿钟玉,几年来只有两父女相依为命,2012年其母亲在地里做工遭雷击后抢救无效去世,欠下10多万元债务。受打击,钟玉虽然曾经恢心过,但在帮扶干部的耐心开导下,终于重拾信心,去年考上了大学。她考上后,帮扶干部又及时帮助她申请获得了“雨露计划”教育资助5000元、独生子女考上大学本科资助1000元、教育局贫困生入学资助800元和入学后国家助学金每学期2000元。钟玉动情地说:“我谨记帮扶干部的教诲,常怀感恩之心,一定专心学习,让知识改变贫困。”百育镇教育扶贫经验启示之三:各界参与,形成合力,贫困户自强,释放社会的关爱能量,是做好教育帮扶工作的重要条件。
(四)建起书屋,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宣传好,大有益。百育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形式、各种平台宣传教育扶贫的重大意义和先进典型的事迹,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学有榜样。各村屯建起了图书室、文化书屋。如七联村文化室现有图书近2万册,其中有不少属于实用技术书籍和实用性工具书。图书不但对中小学生学习有帮助,而且对青壮年农民学习职业技能也不可或缺。图书室,文化书屋有助村民形成了读书热,提高认识,提高技能。百育镇教育扶贫经验启示之四:建起书屋,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做好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方法。
(五)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遵规守矩。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贫困户建档立卡全覆盖后,他们还层层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做到制度上墙。村村屯屯都在贫困户门前悬挂铁牌制作的帮扶卡,受帮扶者家家户户家中设有精准帮扶工作服务资料袋,袋中装有《贫困户档案材料目录》、《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贫困户收入登记表》、《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帮扶干部与农户合影》、《帮扶联系记录》、《脱贫攻坚承诺书》、《贫困户脱贫账》和《精准帮扶手册》等等资料。同时,各村抓好日常规范化管理,实行帮扶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镇、村委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相结合的管理办法。百育镇教育扶贫经验启示之五: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遵规守矩,使扶贫教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是做好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
(六)定期督查,兑现奖惩,激励争先。
奖罚分明,催人奋进。为了及时掌握教育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兑现奖罚,表彰先进,鞭策后进,镇党委、政府还建立了每月一汇报、每季度定期督查两次、每半年通报表彰一次制度。2016年以来,全镇共召开汇报会4次,检查督查12次,通报表彰会2次,表彰先进73人。百育镇教育扶贫经验启示之六:定期督查,兑现奖惩,激励争先是做好教育扶贫工作的又一措施。
三、问题与建议
当前,百育镇教育扶贫工作在取得显着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一些农村学校教学点设置不合理,学生上学路途太远,部分学生每天上学往返要走五、六公里,家长接送来回四趟要走10多公里,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教育资源尚未均等化,还没有真正做到优质资源共享;二是扶贫助学识别不够精准,“两免一补”、困难寄宿生补助、学生营养餐等扶贫助学政策带有“普惠性”,缺乏精准性,而且标准也不高;三是教育培训资源不多,在种养方面培训的多,在第三产业经营方面培训的少,培训效果不明显;四是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五是午托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建议:
(一)国家和自治区出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确保贫困地区真正实现教育公平。针对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落差和“边缘贫困”的客观实际,从自治区层面上深化改革,制定出台并实施教育精准帮扶实施细则,增强地方规范操作的客观性和统一性,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如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补助问题,制定相关政策, 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寄宿生与寄宿生一样获得资助。
(二)进一步改革农村教学点设置,使之方便学龄儿童就近上学。在保证农村教学点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放开设立教学点的条件限制,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变更,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优秀教师轮流下乡到教学点执教,做到优质资源共享,优秀教师共用。
(三)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好午托问题。午托问题是民生问题,目前还在困扰农村学校,群众对此反应也十分强烈,应下决心尽快解决。要采取灵活有效措施,对校内午托和校外午托分别进行规范管理。校内午托可采取学校提供场所,家长委员会聘请人员管理的办法,目前需要解决主要是经营收费主体和安全责任落实问题,政府应对此作出明确规定。校外午托问题主要是达标问题,必须出台校外午托设备标准、管理要求和定期检查等方面有关规定,并对现有的午托机构进行整改,凡是不达标的要一律暂停营业,对整改后达标的允许其恢复营业。
(四)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边境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支持力度,全面改善其基本办学条件,让这些地区的孩子们能就近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要加大边境一线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先支持这些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建设,打造具有边关爱国特色的学校品牌。
(五)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定向培养贫困乡村学校教师。要加快改革农村教师培养机制,定向培养大批农村贫困家庭出身的优秀毕业生。同时,每年选派一批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要提高贫困乡村学校教师待遇,落实好其年度绩效奖励机制。
(六)加强贫困家庭学生的“情商扶贫”,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在开展扶贫助学中,不仅要关注贫困家庭学生“物质上的贫困”,更要关注这部份学生“精神贫困”,要将物资资助与精神激励、情感交流和心理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既扶贫又扶志。要让他们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党史国史教育,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成长为“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