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和保障其健康成长是为推动国家未来进步和发展提供根本性力量。青少年成长进程不仅显示青少年本身的身心发展状况,也折射国家与社会的环境状况与公共服务能力,更体现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节奏的加快,求学、就业、住房、婚恋、家庭等各个层面的压力剧增,青少年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各种疾病的低龄化趋势、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不断攀升、性与生殖健康等问题的凸显。时刻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发现和预测青少年健康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深度剖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具有实效性和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本内容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就“健康”的现代概念而言,在理解上强调三个特性:其一,整全性,强调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人的健康,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安好状态。其二,基本权利性,强调健康是一项人人享有能达到的最高身心健康标准的权利。其三,社会性,强调健康的社会基础。即健康的实现有赖于健全而完善的健康促进环境的支持。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成立之初的《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简单而言,“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良好。我国政府自签署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来,一直将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在《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991-2000)》中就明确列出了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中度和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患病率、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及残疾儿童出生率等目标。随后在2001年和2011年又先后制定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涵盖了5岁以上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目标,扩充了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生长发育、心理健康及生殖健康等内容,并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性策略。概括而言,自1990年代至今以来的三个《纲要》中关于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目标主要有八个方面:其一,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诸如出生缺陷发生率、低出生体重发生率等;其二保障儿童青少年生命安全,包括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等;其三,预防与控制儿童青少年疾病发生,包括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乙肝疫苗接种率、控制儿童常见疾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其四,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包括母乳喂养率、低体重发病率、营养不良发生率、贫血患病率等;其五,促进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质健康,包括儿童生长迟缓率、体质健康达标率、视力不良、龋齿、超重肥胖等;其六,提升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诸如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等;其七,保障儿童青少年的生殖健康,诸如提高适龄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等;其八,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
就本研究而言,“青少年”主要指7岁-18岁人群,包括7-11岁(少年,主要是小学生)、12-18岁(青春期,主要是中学生。根据上述三个纲要和相关文献,结合时代背景,将所研究的“青少年健康发展问题”界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生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理想信念问题、生殖健康问题。同时兼顾特殊人群——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营养状况不断改善
365限制投注额度怎么办_365bet游戏官方开户_365bet手机官网
随着国民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家庭膳食营养改善、青少年慢性消耗性疾病减少以及保健覆盖面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营养不良情况、低体重等发生率下降。2010年调研结果显示7-22岁青少年的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进一步下降,且基本没有重中度营养不良。例如,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7-22岁年龄组轻度营养不良检测率分别为2.87%、5.81%、2.69%、5.45%,比2005年分别降低0.02、0.21、0.27、0.27个百分点;低体重率检出率分别为17.32%、25.94%、20.03%、27.08%,比2005年分别降低1.40、0.78、2.80、1.35个百分点。
(二)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
在2006年举行的“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得知,从1985年开始,我国就进行了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
经过近些年相关政策的持续发力,人民群众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体格指标有所提高。《2008—201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分析报告》”)。结果表明:近三年,总体上,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成绩有向好趋势,从2008年至2010年,总体平均分别为73.77分、75.07分、74.29分;2008年至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等级分布比例整体合格率有所提高,分别是85.94%、86.73%、87.11%。特别是优良率提高明显,由2008年的52.80%增长到2009年、2010年的57.73%和56.24%。
《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与2010年相比,2014年我国城乡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身高、体重和胸围等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继2010年出现上升拐点之后,继续呈现上升的趋势。城乡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进一步下降,且基本没有重中度营养不良。乡村小学生蛔虫感染率持续降低。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趋势。
2017年,《中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比较研究结果公报》显示,2014年和201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标准(身高、体重和BMI)大部分年龄段显着高于日本。这表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改善出现了转机,下降速度得到遏制。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视
自1990年代,我国青少年工作者就开始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我国政府于1992年、2001年和2011年先后制定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其间都有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内容和目标日益明确、要求逐次提高,文字表述依次为“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提供多种形式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及“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总之,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转型,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层面介入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
近些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加强。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府文件的颁布,明确了“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目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迅速发展,在专业性、规范性与政策性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中首次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提出要求,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战略位置。目前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已在中小学广泛建立。
(四)青少年生殖健康水平有所提升
青少年生殖健康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保护和提高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已成为公共卫生和社会发展关注的重要领域。
国际上将“15-19岁少女生育率”作为监测青少年生殖健康的关键指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1999-2011年)显示,我国少女生育率呈下降趋势,从1999年的15‰降至2009年8.7‰。
我国自1980年代就开始关注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尽管在方法与途径上还有待提升,但学校、医院、家庭及社会都在不断探索,参与式互动教学方式、同伴教育、友好服务等新型教育手段逐步发展起来。例如,于海莲等以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向青少年传播生殖健康知识结果显示:这种方式非常有效,培训后的青少年,对生殖生理、性与性行为的认知、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认知和避孕方法等知识知晓率均显着提高。蔡泳等人、黄红等人在上海市进行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安全性行为等问题的同伴教育系列研究后发现:在青少年中利用同伴教育能使健康教育执行情况良好且质量提高,有的中学生明确表示喜欢同伴教育方式。另外,“年轻人友好服务”是倡导发展的促进青春期生殖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医疗机构设立青少年专科门诊,可以强调和注重个体化,考虑不同需求及男女性别的敏感性。例如,北京市妇女保健所开展的“青春期星光自护行动”以及开办的“健康少女课堂”是一种校外教育的成功尝试。总之,我国对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教育正逐步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健康服务中心等多个场所联合干预的模式。
三、青少年健康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生理健康问题:青少年健康发展基础性问题
1、视力不良态势不断攀升
当前,全球近视人口比例快速增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美国《眼科》杂志发文称,2000年全世界约14.06亿人近视,占世界人口22.9%,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47.58亿,占世界人口49.8%,50年间将增长约2倍,其中10—25岁亚洲近视人口增长最快。美国青少年近视率约25%,英国小学毕业生近视率低于10%,德国青少年近视率在15%以下。日本2012年至2017年小学生近视率由30.7%上升至32.5%,初中生由54.8%上升至56.3%。
北京大学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指出,假如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2020年,我国近视患病人口有可能高达7亿人,患有高度近视的人口将达到5000万左右。近视率的升高对国家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青少年高近视率将对视力要求较高的军事、航天、精密制造业等行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直接威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此外,视力缺陷将对国家和个人带来巨大经济负担。调查显示,中国有3.2亿视力有缺陷的劳动力,每年将导致5600亿元经济损失,高于北美和欧洲。近视作为疾病状态,其发生和危害不可逆转,轻则影响正常生活,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严重近视导致的近视性黄斑病变、视力障碍、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高度近视也是视力致盲的第一病因。多项研究证实高度近视存在一定遗传倾向,对我国出生人口质量将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不仅危害当代人口素质,还殃及子孙后代。近年来,虽然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探索加强和创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和视力健康管理体制机制,但青少年视力不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1979—2005年我国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率不断增加。1985年7—22岁汉族学生视力不良率平均为34.26%。但此后,视力不良率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倾向。1999年青少年近视发生率上升至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当年“近视第一大国”的日本。1995年学生视力不良率平均超过50%。2005年的调查显示,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67%、初中生为58.07%、高中生为76.02%、大学生为82.68%。
2006年,我国学生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为七成六,大学生高达八成三。[1]2008年北京市10万余名初三学生参加了中招体检,结果显示,69.28%的学生视力不良,即裸眼视力低于5.0。2008年上海市102万余名中小学生视力检查结果显示,50.59万人视力不良,其中,高中学生视力不良达到80%以上。2008年,湖南大学新生入学视力检查发现,近视率竟然达到87.22%。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各学段学生近视率持续上升,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视力不良低龄化现象明显,7岁男生、女生视力不良率分别为28.95%、32.15%。2018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由于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普及,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社会上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和视力健康管理认识不足,公众视觉健康知识匮乏和视觉健康领域政策保障薄弱,各部门协同配合不够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越发严重,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且呈现低龄化、重度化、发展快、程度深的趋势。
2、肥胖问题仍不可小觑
从全球范围来看,青少年肥胖问题处于不容乐观的态势。2017年《柳叶刀》杂志发布了一项世界卫生组织和英国帝国学院的研究结果:5-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人数在过去40年里增加了10倍。同年,国际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的数据显示,全球都呈现越来越慢、越来越不动的状况,缺乏身体活动更是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常态。因身体活动水平下降已经导致肥胖、慢病低龄化。
从我国来看,2006年首届“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当年一项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率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2017年5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三减三健”专项行动中报道,中国人肥胖率为12%,青少年增长速度较快。
青少年肥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饮食问题,城市青少年摄入大量的脂肪、高糖分、高热量食品,而农村青少年吃更多的垃圾食品。各种快餐及“垃圾食品”充斥在餐饮行业。虽然近些年家长对快餐及“垃圾食品”的认识水平提高,但普通双职工家庭由于工作、生活的快节奏,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仍会不间断地选择以高热量等食品作为青少年的餐饮食品。二是体育活动开展不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青少年学业压力较重,学生在户外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被挤占。三是全民体育和终身体育观念虽有所提高,但仍需继续加强。
3、鼻炎等地方性生理疾病应予以重视
2017年一项报道称,全球约有30%的人曾遭受持续性鼻炎的折磨。1994-1995年间中国居民的过敏性鼻炎患病率不到4%,到了2004年,一项覆盖中国11个主要城市的大样本调查显示,居民中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比例从8.7%-24.1%不等,总体的患病率为11.1%。2011年,调查主要城市从11个增加到18个,访问了四万多位居民。结果发现,短短的7年后,居民总体的自报患病率已经上升到17.7%,之前那11个受调查城市中,除了武汉和乌鲁木齐情况稍有好转外,其他均普遍恶化。少年儿童同样也是过敏性鼻炎的重灾区。中国只有一项于2005年底发起的、针对过敏性鼻炎儿童患者的全国性调查,调查得出的患病率是9.8%。2011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的调查中,重庆14岁以下儿童的过敏性鼻炎报告率达到了20.42%。[2]儿童青少年鼻炎在冬季供暖的北方尤甚。除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之外,秋冬雾霾是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二) 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核心性问题
1、青少年网络行为是诱发负面心理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四十二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8.02亿,其中10-19岁年龄段的网名群体占比为18.2%。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群体占比最高,比例达24.8%。未成年人喜爱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趋势。全球互联网用户中有1/3是未成年人。在英国、加拿大、捷克和以色列,12—14岁儿童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超过了95%,欧盟国家儿童的互联网使用比例大多高于65%。
(1)网络游戏仍是威胁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过去的情况来看,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阅读不良小说、邪恶动漫,参与互联网赌博等问题应时刻予以高度警惕、预防、疏导和打击。一些网络游戏缺乏文化内涵,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偏离社会公序良俗。还有大量充满暴力、色情(软色情)、违法等不良价值观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2017年年底,文化部开展专项查出,督办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查办网络游戏案件80余件。当年受到多国严重警告的蓝鲸死亡游戏,游戏参与者在10-14岁之间,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摆布和威胁,最终青少年被诱导走向自杀。有网友举报,该邪教游戏已经流入中国,并组织游戏群。
另外,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网络游戏制作越来越精良,网络游戏类型多样化和游戏内容精品化趋势日趋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速了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吸引程度。截至到2017年6月,中国网游用户已达4.22亿,10至19岁青少年占比近20%。时下流行的王者荣耀、吃鸡等网络游戏“俘虏”了大量青少年。
(2)短视频、网络直播易成为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新诱因
现在,互联网娱乐发展迅猛,短视频应用、网络直播迅速崛起,侵占网民大量娱乐时间,也侵占了学生大量娱乐时间。截至2018年6月,74.1%的网民使用短视频应用,以满足网民碎片化的娱乐需求。2018年《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中显示,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青少年则非常普遍。短视频的特点是内容多样、互动性强,能够满足草根群众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网民碎片化的娱乐需求。但由于短视频用户规模的扩大和使用时长的增加,人工和技术审核速度跟不上内容发布的速度,低俗、虚假的视频内容影响到网络生态,个性化推荐算法也容易造成用户沉迷和信息茧房。
网络直播截至2018年6月,用户视频率为53%,较2017年末下降1.7个百分点,一方面,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用户,另一方面,网络直播行业市场规范性逐步增强,发展相对趋于稳定。但同样,网络直播的内容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如果缺乏专业媒体的把关机制和环节,平台对主播的监管作用有限,网络直播同样对青少年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和形成具有负面作用。
除上述问题之外,时下还有一些网络学习软件、公众号、APP等,在推送文章中传递软色情内容,做法隐秘、不易被发现,青少年易模仿、沉溺,形成不健康的性认知,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五唯”的教育评价指挥棒给青少年带来一定程度的厌学、焦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由“五唯”的教育评价指挥棒而带来的青少年厌学、考试焦虑等问题普遍存在。
从基础教育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完成学校学习任务外的各类兴趣班。父母的焦虑来自时代,也来自自身,最后都集中在青少年儿童身上,兴趣班则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但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看,由于学业负担较轻,相对来说各方压力可以得以释放。而相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组学生的压力来自兴趣班和课外学习辅导班的冲突压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小升初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中学在入学阶段要参考学生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成绩,一些中学要参考学生小学阶段在校外相对权威培训机构的课程认证水平,一些中学要参考学生奥数水平,而教育资源好的私立学校则要参考学生整体素质水平。就近入学,按片划分并没有减弱择校的势头,家长和学生在为争取好的教育资源仍然在做各种努力和准备。总体来说,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少,主要是来自身体健康方面的压力,例如由于缺乏体育运动而导致的身体素质的不良、视力下降等问题,在心理上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厌学以及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恐慌和焦虑。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现。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学业压力逐渐加重,又恰逢青春期和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期。来自学业、家庭、人际交往、自我成长与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以及社会各类现象对其“三观”的冲击和影响,容易使得学生认识片面、产生负面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学生升至初中后,每天睡眠时间平均为6-7个小时,学生升至高中后,每天睡眠时间平均为5-6个小时。一些学校从初中入学开始,几乎每天进行测试,并且排名在班级群里公布,这无形中又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三)理想信念问题: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方向性问题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可以点燃青少年的人生激情,激发其才智,激励其奋发向上。教育培养的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因此,就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立志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当今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国际间关系越来越紧密,地区与地区间的交流合作、互动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全球化、一体化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坚持以各类载体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实施西方意识形态战略,扩大其意识形态霸权的行动从未停止过。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极端重要性。而青少年特别是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对未知文化、思想和世界的认知抱有极强的好奇心,很容易在认识上产生片面和偏差。同时部分学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仍不能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仍不能遵循思想道德教育规律,灌输、说教等单一方法不能够被青少年很好地认可,因而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产生了偏差。同时,青少年对“四个自信”理解较为肤浅,对祖国的传统历史,现代未来等各方面的了解也较为不足,导致在“大爱大德大情怀”上与目前我国教育培养目标上形成了一定的差距。理想信念教育是具有方向性的教育,是为未来我国人才培养把握方向性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教育现代化方向性目标性的重要体现。
(四)生殖健康问题: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敏感性问题
《“健康中国”2030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强化对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的性健康教育和干预。2018年一项对北京、上海和广州青少年有关性健康教育的调研显示,青少年对婚前性关系持宽松态度;青少年与异性交往开始年龄逐渐推迟,但是交往尺度日趋开放。以接吻为例,青少年的允许度从1999年的11.1%,到2004年的12.6%,再到2017年的23.5%,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调查还显示,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和朋友。城市青少年性行为“滞后释放”现象仍然存在,而大学期间成为“滞后释放”的爆发期。也因此高校成了艾滋病的重灾区。2011-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且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艾滋病病毒感染总人数是57.5万,其中学生占1.6%。
大学生的性观念、性心理、性行为趋于开放化,对于性病知识的缺乏及预防能力令人堪忧。以广州10所高校600名在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座谈等形式进行对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性病的了解甚少,50 %的学生表示“有所了解”,23%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在处理性病的问题上,54%的受访学生选择“自行去看医生”,少数学生选择“默默忍受”。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离艾滋病很远,不会被感染。广州高校大学生防艾公益组织介绍,大学生“男男”之间没有避孕需要,大多不会采用防护措施,导致“男男”成为大学生艾滋感染最高危的群体。
(五)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特殊性问题
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城市已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异地高考政策、随迁子女纳入城镇义务教育政策等的实施,为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提供了支撑。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让更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直接受益。但目前随着大量随迁子女涌向城市,其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促使新一代年轻农民带着子女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为享受城市优于农村的公共资源,其间就包括教育资源。目前随迁子女在享有公共文化、社会、体育等资源上与城市子女差异并不显着,但在教育资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
就基础教育来说,按片划分,就近入——解决了随迁子女的入学难的问题,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却出现以下问题:第一,随迁子女可能很难进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就学,这是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导致;第二,随迁子女虽然进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就学,但在子女就学过程中,存在较多具体教育问题。例如,不少学校教师在教授课程时,需要家长深度配合教师教学,很多进入城市务工人员往往不能够很好地承担这部分家庭教育工作;第三,随迁子女的父母在城市工作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个人在时间支配、文化水平等各个方面均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因而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整体水平要低于城市家庭的子女教育;第四,由于随迁子女进入城市的节奏加快,城市教育资源也出现了数量供给不足等问题,大班额的现象在不少城市出现。增加城市基础教育学校数量,并培养大量优质师资力量是当前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就高等教育来说,《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显示,有52%的高职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且近4年来该比例呈现总体上升趋势。《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农家子弟的比重逐年上升,目前已达到53%。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要低于本科院校入学标准,从数据上看,随迁子女分流到高等职业教育部分数量较多。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城乡二元制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农民子女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资源享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
四、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青少年健康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合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问题。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就是为培养其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样的人才要符合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需求,因而健康发展必须要体现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其提出的更高的新的要求。
在思想方面,青少年首先需要有理想信念,需要增强“四个自信”,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需要有爱国情怀,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品德修养方面,青少年应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好德行,成为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在学习态度方面,青少年应具有求真理、悟道理和明事理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在人生态度方面,青少年要有勇于奋斗,敢于担当的精神,乐观向上的健康人生态度。在综合素质方面,要力争促进青少年发展好自身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其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其在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伟大和光荣,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二)加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力度,重视改革落实环节
加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有效解决青少年健康发展过程中突出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体制机制保障。结合前文所述问题,现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缓解青少年体质机能不强,近视率逐年攀升、肥胖问题仍然存在、鼻炎等地方病时有发生等问题,第一,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体质健康在青少年健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打破“五唯”的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要加大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保证应有的学校体育运动时间,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创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激发青少年自我运动动机和需求,继续实行阳光体育政策措施。第三,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体育文化的公民意识教育。
减轻青少年学业压力,缓解考试焦虑等问题,第一,在思想上认识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认识到学习能力和水平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改变传统课堂模式,逐步实现探究式、合作式和综合式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第三,提升优质教师培养质量力度,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第四,加大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力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第五,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优化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的良好教育生态。第六,做好正向舆论引导,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减缓家长焦虑。
降低青少年沉迷网络发生率的问题,第一,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世界观。第二,学校加大提高书籍、户外运动等有效学习生活时间占有率的教育任务。第三,采取适度控制青少年利用网络、电子产品等数字化方式。第四,加大校本电子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力度。第五,加大开展青少年沉迷网络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应用型研究。
减少青少年高危性性行为发生率的问题,第一,选取优质教材,用好方式方法,做好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性知识教育课堂。第二,引导和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是非观。第三,学校健康性知识教育通过公众号、APP等途径和手段,占领网络青少年性知识课堂。
优化随迁子女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第一,加大对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保证教育享受量的优势。第二,加大对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提升教育软实力水平,实现教育机会均衡向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的过渡。第三,进一步做好学校与家庭沟通协调工作,促进学校教育资源向家庭方向流动,保障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升。
(三)明确教育事业的社会性,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通力合作
青少年健康发展,离不开优质教育事业的开展和实施,而教育事业绝不是仅仅依靠学校一方能够得以良好实现的。学校教育在知识教育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强调的就是家庭教育在孩子三观形成的重要性。积极向上有序的社会教育影响和熏陶着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在青少年健康发展中作用缺一不可。
针对青少年生理健康、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等问题,建议如下:第一,加大公共社会资源的投入,在青少年体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场馆建设、资源流动、公众活动安排上要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第二,加大对青少年社会培训机构以及与青少年成长相关的有关部门和机构的社会责任整改和监管力度,进一步提升其行为质量。第三,加大对家庭教育重要性与必要性、方法措施的普及性教育,让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第四,规范和优化校内外心理健康咨询行业,提高青少年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第五,发挥社会第三方力量的研究、评估、监管和服务功能。统筹协调社会科学研究部门、质量评估公司、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机构的资源和力量,做好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的社会支持性工作。
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高危性性行为等问题,建议如下:第一,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市场行为,利用法律的手段打击和消灭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于社会正向价值观形成、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等网络游戏和行为。第二,加强现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教育和管理工作,规范企业盈利模式,严惩因利误人的行业企业。第三,发挥第三方社会监管力量,建立快速举报查处通道。第四,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社会资源组建的社会课堂作用,做好青少年三观形成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针对随迁子女教育资源享有不充分的问题,建议如下:第一,做好城乡一体化推进的质量标准和评估工作,进一步优化内涵式发展,提高优质公共资源的数量和效率。第二,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及社区等社会力量和资源,关注随迁子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问题,开展一定的研究、建议和服务工作。第三,出台进一步细化随迁子女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做好政策保障工作。
[1] 中国青少年体质最近20年持续下降“硬、软、笨”. (2016,8,19).
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6-08/19/content_7090456.htm
[2] 中国一亿人,正在忍受鼻炎这个呼吸的痛.(2017,,12,5)http://news.163.com/17/1205/00/D4RQMIVA00018M4D.html